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

董事长王国欣:应该把力量放在练内功上 时间:2014-03-11 11:38    来源:精诚教育    作者:网络营销中心

  3月2日下午,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举办“春天的约会2012”沙龙“向着教育的春天——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20年”,邀请两会代表为中国教育建言献策。本文是董事长王国欣在会上的发言记录。

  我们现在把少儿培训提升到教育,少儿培训教育,事实上在二十年前,谈不上教育,我简单的回顾了一下从北京精诚教育集团九十年代初创办,九十年代初的时候,整个培训应该说是遍地开花,小广告满地飞,大街小巷,各个车站几乎都是各个学校的招生的摊点,特别是像在北京,通往海淀区大学区沿途的马路上,所有的这种无论是车站的,还是车站附近的,圆形的广告牌基本上都是各个办学机构的广告牌,基本上处在一个自发形成这么一个阶段,而且大量的机构应运而生。所以当时的基本情况是门槛低,或者说几乎可以是没有门槛,是个人只要想办学,他支上一张桌子,找上一个小门脸甚至不是门脸就可以把学校牌子挂出来,这是一个基本的现状。

  再有一点,整个九十年代特别是初期,相当长一段时间,相对而言,无论是打个什么样旗号的学校,几乎应该说所有学校的办学模式非常单一,几乎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,他们所办的各种各样名目的班基本上属于应试这个范畴的班。

  社会上所有班大部分都是短期班,无论是教育内容和教学计划,几乎可以随时由于学生要求变化而改变,甚至由于教学班由于生源中途的流失班级可以随时解散。再一种情况,包括学校的名称,其实即便到现在,我们很多同志,甚至我们很多领导同志提起来,习惯的把这些培训机构统统称为什么什么补习学校,或者说简称就是什么什么补习校。过去班的模式,充其量就是补习性质而已。

  再一个从办学的类型上,九十年代初期,社会上几乎没有完全针对中小学生专门的学校,即便有也是和成人各类辅导班混搭在一起,从学校的管理上,九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学校均处在一种什么状态,各自为政无政府的状态,尽管政府包括有关教育主观机构有时也会下达一些通知,也会下到学校去做一些检查,但那只不过是针对规范办学的那些部分学校而已。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,基本上是我行我素。

  再一个从办学主体上而言,九十年代几乎各类学校几乎是全青一色的都是所谓的退了休的校长,退了休的局长,退了休的教学主任等等,因为他们有生源的优势,无论学校规模的大小,几乎绝大部分学校处在小作坊式的办学模式,某种程度上谈不上管理,也谈不上办学,充其量仅仅办个班而已,挣点钱而已,那样一种情况,几乎到现在为止,到了20世纪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。再一点从办学的理念而言,几乎所有的学校,还都是以应试这样一个办学内容为主,所以从这个家度上讲,其实谈不上什么办学理念,也谈不上什么办学目标。

  特别是作为学校,学校首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,几乎对于绝大部分培训机构而言,谈不上教书育人。而且更多的应该说从九十年代即便到现在,在某种程度上,其实可以这样讲,等于是更多的学校他也就是无论他做的多么红火,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。再一点大部分的学校,应该说基本上他们都是依托于公立学校或者是寄生在公立学校,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优势,才能得以生存。但是一定做不大,特别是一有风吹草动,这样的学校随时随刻可能死亡。正是因为是这样一种情况,整个培训机构而言,可以说这么多年来,他基本上到现在为止,始终处在生生死死死,看到这种现象,很多机构见多不怪。

  我记得北京精诚教育集团创办之初,我们是91年创办,92年正式创办,当时领导给我们通报的数字是,北京市当时有2000多所各种民办培训机构,就北京而言,每年至少有几百所学校诞生,一直到90年代末期,即便到现在,北京也没有突破这个数字,意味着每年都会有至少几百所学校要倒掉。90年代初是这样,到目前为止应该说也是这样,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,学校之间其实没有什么特色而言,大量的是炒作概念,大量的是包装,特别是进入到现在之后,更多的学校把力量用在挣钱,所以整个培训机构,特别是这个行业而言,这个行业再不整顿,他有损的是教师的形象,有损的是对教育神圣这样一个职责的认知,所以说由于没有把力量放在练内功,口碑的营造上。